顛覆的國度

經課:路加福音10:25-42

日期:28-07-2019

各位,平安,平安在今日來說是十分重要。 

今日會與大家分享一個題目「顛覆的國度」,經文是來自路加福音10:25-42,剛才大家都已經讀過,兩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一個是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傳統上的教導是要接待人,另一個是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是講要聽上帝的道,要選擇上好的福音,好正面,沒有什麼顛覆的味道。

不錯,這兩段經文獨立來看的確好正面,但假如你嘗試將這個段經文放在一起來閱讀時,就有不一樣的感覺,好多研究新約的學者,他們是放在一起去閱讀的,更說馬大和馬利亞的敘事是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延續。而兩個故事都以負面的角色開始(我稍後會詳細介紹),兩個故事都是與接納作結局,而且兩個故事都是路加福音所獨有的。

先來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這個比喻是始於有個律法師想試探耶穌開始,說:「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這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如己。」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於是耶穌就開始講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相信是猶太人,他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強盜剝去他的衣裳,又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有兩個宗教領袖,一個是祭司,一個是利未人經過,都掉頭走了,原因是他們都有責任在身,什麼責任呢?是要到聖殿去供職,如獻祭、敬拜等;他們也許以為負傷的人已經死了,怕捉摸致使自己不潔淨,不能盡聖殿裏的禮儀等。然而,亦有解釋聖經的人說這兩位聖職的人有可能已經是收了工,再加上(有些這樣說)當時聖殿有祭司一萬八千人,分廿四班,每班司職八天。照此而言,他們應該是有足夠的人去供職的;於是我見有些講章就會大造文章,說那些有聖職的人不應因為自己的身份是尊貴或有事奉在身,而忽略了有需要的人等云。

之後就記載有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裏,看見他半死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

在路加福音裡面都頗多次提及撒瑪利亞人,一般人站在猶太人的角度去看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的關係,都會提及公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之後,以色列人也就四散流亡,散居各地。至於那些仍居於北國首都撒瑪利亞的以色列人就與外族人通婚,衍生出來的後代就稱為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一直在猶太人眼中被視為外邦人,猶太人也絕不接納撒瑪利亞人,有些資料顯示:猶太人過逾越節的時候不會吃撒瑪利亞人烘的餅,途經撒瑪利亞運送至耶路撒冷獻祭的麥子也是要不得的。撒瑪利亞人所宰的牲口,猶太人不屑去購買。

但若站在撒馬利亞人的角度,就知道撒馬利亞人本身很痛恨猶太人,其中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爲主前一百多年前,猶太人有一後短暫的自治時期,稱為「哈斯摩尼王朝」,為有位馬加比(馬他提亞之子)於164年大軍收復耶路撒冷,有位猶太人大祭司稱約翰許爾堪(John Hyrcanus) 於公元前112-111年在基利心山上摧毀撒馬利亞的聖殿。並且宣稱只有耶路撒冷的聖殿才是惟一敬拜的地點。但是撒馬利亞人顯然不是這樣想。因此,每個上耶路撒冷的人都會記得那個歷史恥辱。

所以約翰福音第4章提及耶穌與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談道時,撒馬利亞婦人很在意敬拜場所在那裡。

這個比喻所描繪的撒瑪利亞人與宗教領袖一比對之下就很懸殊,最大問題為猶太人怎會想過自己需要撒瑪利亞人的幫忙,所以當這個比喻的末端,耶穌問這位律法師「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這律法師只說:「是憐憫他的。」他連撒瑪利亞這稱呼也沒有提及。

即是說一個你看不起的人,或說,那些一直看不起你、歧視你的,倒有一日,要成為你的幫助,或掉轉頭來說,或有一日我們要拯救他們,這是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跟著就是另一個故事,就是講耶穌和祂的門徒向耶路撒冷進發,路過一條村莊時,就有一位名叫馬大的女人邀請耶穌到她家中作客。正當馬大為伺候耶穌而手忙腳亂之際,竟發現她的妹妹馬利亞卻坐在耶穌腳前聽道。於是馬大要求耶穌吩咐馬利亞幫助她,但卻換來耶穌竟稱讚馬利亞選上了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過往,傳統上我們很自然便會認為經文告訴我們,聆聽上帝的道比一切事情更重要。甚至,過往我也聽過以性格分析的進路詮釋這段經文,藉此對比馬大和馬利亞性格有甚麼不同,如果用九型人格來說,馬大屬於2號型格,而馬利亞則屬3號或8號等。

我上文提過,假如我們與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一同讀,我們就會有好多好不同的理解。甚至有少許違反常理,為何這樣說呢?首先,好撒瑪利亞人接他們的仇人猶太人,又給這個垂死的陌生人這麼大的照顧是很奇特的。而馬大接待耶穌這事的本身也是很違反常理,假如我們對耶穌時代的文化習俗。在一條村莊裡,一個女人邀請一個男人來家中作客,在當時的社會其實是何等突兀的事情。可能你會認為耶穌和馬大是互相認識的。但在耶穌時代一個女人邀請一個男人去其家,在當時來說是不合禮儀體統的。

雖然根據猶太律法,接待客旅是每一個家庭的基本責任;而女性並不一定是「三步不出閨門」,但是,男女如果不是夫婦關係的在公眾的場所有單對單的個人接觸,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合體統的,是不容許的;譬如,在敬拜的場所,包括聖殿和會堂,有固定的地方是劃給女性的(通常較遠和較小),女性不能進入男性敬拜的地方,如果大家有留意耶路撒冷的聖殿,其中有外院,是給外邦人的,也有女院,是給女人的敬拜場所,而一些需要拋頭露面的崗位,例如公開的感恩分享和讀經,女性都不能參與。所以耶穌到馬大與馬利亞的家中作客,是打破了社會上男女之間的隔閡。

跟著就記載耶穌到了馬大的家裏。馬大有一個妹妹,名叫馬利亞,在主的腳前坐著聽他的道,傳統教會會理解馬利亞是渴望聽耶穌的道,但事實上馬利亞這個動作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大膽,十分顛覆的動作。因為「坐在拉比腳前」這個動作只有男人才可以做,在耶穌的時代只有男人有權利接受教導,以及與拉比一起討論知識。

有關女人是否可以聽猶太拉比講道,在當時存在著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女性也應該學習律法,好使她們曉得行善;也有人認為女人只須聆聽教導,而不須學習律法。然而,最為人接受和最具影響力的看法,就是認為女性不應該學習任何道理。雖然猶太人並非如中國人所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其中一位猶太拉比這樣說:「女人的智慧只限於紡織針線上。」又說:「寧可將律法書上的話語燒掉,也比將之交給女人好。」大部份(男)人覺得,女人是無知的,她們的智力不足以學習道理,而且女人在道德上也是次等的。

2012年11月左右,有一部電影上畫,是「女教皇」,這戲或許不太多人留意,這記錄主後8世紀當時歐洲的社會,這女主角Joan是一個對語言很有天份的女孩,但父親不許她學習,她只能在家作家務,但她卻在家務以後的時間偷偷地學她弟弟跟拉比上堂,這是8世紀的情況。

這樣看來,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正正代表的就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就是她默默地工作,為耶穌(男人)服務;相反,馬利亞則代表著不守規矩、不務正業的女人,因為她沒有做(男人心目中的)女人應該做的事,反倒試著爭取與男人平起平坐。

 經文最奇特的地方,就是耶穌的回應。當馬大事務忙碌,要求妹妹馬利亞幫助姊姊的要求並不過份;而事實上,馬利亞的確僭越了當時女人的位份,馬大藉耶穌叫她幫忙,正好讓她的妹妹馬利亞做回一個女人應該做的事。但耶穌對此有何回應呢?就是耶穌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耶穌的回答,一方面肯定馬大的勞苦,對她為許多事務而焦慮煩憂表示明白,另一方面祂更加認同馬利亞的選擇,讚許她敢於突破社會對女性的框框,與男性一起聆聽和學習耶穌的講道。事實上,馬大自己也可能知道甚麼是上好的福份,而她也不是不想聽耶穌講道,但她不敢,因為她要承擔女性應有的責任,並且要順從社會對女性的限制。可能在馬大心目中,這上好的福份根本從沒有女人的份兒,馬大選擇接受,而馬利亞卻選擇反抗;耶穌的回應,不是肯定聆聽上帝的道是上好的福份,而是肯定女人也能享有這福份。

我為今日定的題目為「顛覆的國度」,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告訴我們,仇恨我們的人,有一日我可以成為他們的恩人,而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告訴我要,女人在耶穌時代並不是一個人,只是一件貨物,沒有獨立自主的,只需做一個聽話的人。然而,在上主的國度中,一件貨物可以與自視為一個人的男人平起平坐。

當然這兩個比喻最終是要對路加福音的讀者提阿非羅大人講的,對提阿非羅而言,耶穌建立的國度是十分顛覆的,我們無法確知提阿非羅大人是誰?只知道他是一個羅馬的官,做得羅馬官的,都是很有錢,因為羅馬的官一是世襲,又或者是用錢買的(大家應該記得撒該這個稅吏的故事);這個提阿非羅大人除了是一個官、也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之外,亦相信他是一個對福音很興趣的人,甚至對舊約的希伯來聖經有一定的認識。這個故事要讓提阿非羅學習財勢、權力、階級制度,就是羅馬社會看重的、引以為傲的在上主的國度都會被打破,在上主國度裡人人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