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恩之家為七位基督徒施行浸禮

浸禮:從猶太教歷史到基督教屬靈深度的啟示

2024年12月及2025年1月,基恩之家有幸為七位基督徒施行了浸禮,這是一個充滿屬靈意義的時刻。浸禮不僅是信徒生命中公開宣告信仰的重要行動,也承載了深厚的歷史傳統和神學反思。讓我們從猶太教的歷史背景與基督教屬靈意義兩方面,深入探討這一神聖儀式的豐富內涵。

浸禮的猶太教歷史背景

浸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猶太教中的潔淨禮儀。在公元1世紀,猶太人強調透過米克瓦(mikveh)進行身體的潔淨,以符合法律的要求和宗教的神聖性。米克瓦是一種象徵悔改和潔淨的儀式,用於準備敬拜、參與聖殿活動或特殊的宗教場合。昆蘭社群(通常被認為是艾賽尼派的一部分)強調嚴格的潔淨和靈性生活,死海古卷中的文獻提到他們也有類似洗禮的入會儀式。他們的成員需要進行潔淨儀式,作為進入團體前的一種悔改和獻身的象徵。這種實踐是早期基督教浸禮的文化與神學基礎。
施洗約翰在公元1世紀的猶太背景中發展出一種新的洗禮形式,強調悔改和迎接神的國度。他的洗禮與傳統米克瓦不同,它不僅僅象徵潔淨,而是一種公開宣告內心悔改與改變生命方向的行動。施洗約翰的信息與行動,直接挑戰了猶太宗教精英的形式化敬拜,並為耶穌的公開事工鋪平道路。耶穌接受洗禮不僅是個人的轉變象徵,也是一種公開的行動,讓旁觀者看到他的信仰立場,進而可能激勵其他人參與宗教生活的更新。

在當時的猶太宗教與政治背景下,「神的國度即將來臨」具有深刻的救贖與解放意涵。對許多猶太人而言,這一概念指向一個新的、由神直接統治的現實國度,更變羅馬帝國的壓迫統治。然而,耶穌的教導揭示了神的國度不僅是外在的政治變革,更是一種內在的屬靈轉變,強調對神的信靠、順服與愛。從三層角度來看,實際的解放,宗教與社會的革新和靈性與社會雙重的轉變都指向並非僅僅是一種象徵意義,而是帶有實際期望的訊息。這種宣告可能容易讓羅馬當局視為潛在的威脅,不但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激發群眾共鳴,又有猶太傳統中信息,彌賽亞被期望為一位會帶來解放的領袖,又可能負上殉道/殉教的風險。

情境的變遷

歷史原本古代時代的意義我們已經知道了,浸禮在初期基督教的背景下是一種公開信仰的行動,但在後世由於迫害減少,浸禮的意義逐漸轉向內在的轉變與重生。這種演變並不是隨意的,而是為了讓儀式的本質能夠適應新的情境。浸禮在基督教中的意義源於耶穌的榜樣與教導。基恩之家對浸禮的理解受改革宗神學、福音派、屬靈爭戰神學的影響,體現了公開宣告與屬靈得勝的多重層次。
在改革宗神學(Reformed Theology)中,浸禮也是一種公開的「盟約標記」(Covenantal Sign),代表信徒與神的關係進入新的階段,但不強調靈界層面的宣告。
在福音派(Evangelicalism)的傳統中,表明信徒願意效法耶穌基督,象徵性地經歷「與基督同死、同埋、同復活」的過程。
在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沙漠教父強調祈禱、禁食和自我操練,以抵禦不顯見的試探。他們的生活方式體現了早期基督徒對屬靈爭戰概念的具體實踐。其後在20世紀的靈恩運動中得到了新的詮釋。

基恩之家浸禮是信仰公開宣言
我願意向主宣告並建立屬靈新生命的契約
我願意只屬於並歸入上主,聖靈,耶穌基督的名號下
我願意向在場的見證人,宣告成為跟隨上主信徒的許諾

浸禮是一個公開的屬靈宣告,包含以下三重意義:
向上主宣告:浸禮是信徒對神願意建立關係,確立關係表達。這是信徒向神發出的生命承諾,新的契約。
向見證人宣告:浸禮是對信仰群體的見證,表明信徒的生命已被改變,宣告成為跟隨上主信徒的許諾
向靈界宣告:浸禮象徵著與耶穌基督同死、同埋、同復活。只屬於並歸入上主,聖靈,耶穌基督的名號下。表明信徒已脫離捆綁的權勢,歸屬於神的國度,彰顯基督的勝利,跟隨耶穌基督。

基恩之家在浸禮中重視歷史與當代的連結。猶太教的潔淨禮儀提供了浸禮的原型,而基督教則賦予其更深的屬靈意義,但沒有問眾信徙是否願意加入此教會的共同體,與其他信徒一起活出信仰。這個部份就很少談及了。

我們重視信仰是一種個人的選擇,不是將浸禮作為一種進入教會共同體的形式性條件。不需要在此時強調教會的組織性或行政性。加入教會共同體是隨之而來的自然結果,屬靈生命的一個階段人人不同,信徒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了解並融入教會,而非必須在浸禮時明確表達。亦有部份普世教會觀,浸禮是一個全球教會共同的信仰行動,是聖靈的工作,而不必特別強調個人是否加入某個地方教會。亦希望信徒有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否加入該教會,他們的浸禮仍然有效,且不影響信仰的核心。

由歐陽文風牧師,鄭子康傳道和侯詠釗執事共同主禮。

基恩之家,深感榮幸能成為這神聖歷程的一部分,見證上主的恩典如何在每位信徒的生命中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