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聖言II

題目: 誦讀聖言II

講員: Pastor Jason Ho

經文: 詩篇119:129-136

撰文: Freedom D.

 

「如果恐同經文可以變得不再恐同,則聖經–神的話語豈不是可以被人隨意解讀?聖經在基恩之家還有地位嗎?」基恩之家成立廿七載,如上疑問不知有沒被問過二千次。在我們繼續學習誦讀聖言之先,說明基恩之家對聖經的看法。

 

基恩之家相信聖經是人經歷神的回應。聖經的作者們以他們當時的角度紀錄神的大作為,同時亦記載了他們的主觀心得。假如我們認為作者有可能把自身想法投射成神的想法,是否更能理解到那些即使是同一卷書亦見互相矛盾的現象呢?

 

馬丁路德約五百年前強調把聖經的解讀權重歸於平信徒,但他堅持演繹必須既符合經文又合乎邏輯,理性在釋經一事中可謂重中之中。基於上述原因,了解聖經的成書背景變得尤其重要。

 

今日主流教會使用的66卷經卷大都經歷過漫長的演化過程,由口傳歷史直至通過正典化會議,各卷書在不同世代中被獨立註解過。這66卷書可粗糙被歸類為舊約希伯來文部份(如律法書~400BCE; 先知書~200BCE; 和聖卷~100BCE)及新約希臘文部份(~100CE前)。各卷書的對象不一,撰文出發點亦不一致。如保羅書信原為私人書信,從不以被列為正典為目標。今日新約27卷的目錄乃於367年才確定。

 

由此可見,聖經經歷過至少500-600年的發展,輯錄過程經歷眾人篩選。如此推敲下去,聖經本身或者並非全然都是神的話語。再仔細翻閱經文,如我們只按字面理解段落,將不難發現神是一位個性飄忽、甚至有時是一位缺乏愛的主 (撒上15:1-3; 詩137:8-9)。

 

因此,古往今來經文研究者都以自身努力從頭考查、按著次序(路1:1-4) 把各樣資料重新鋪排,為求把上帝的特性盡忠的如實演繹出來。基於他們的努力,我們絕對不能全盤否定聖經的超然地位。相反,我們更能以不同方式去理解聖經方式,如以字面式、隱喻式、考慮道德層面的應用、或是以靈修式閱讀聖經。

 

以靈修方式閱讀聖經並不強調理解經文背後的故事,卻視經文為與神連結的窗戶。經文恰如指月之指,假如我們只停留在認識手指形態,則永遠無法理解月亮。

 

而誦讀聖言,就是靈修方式讀經的其中一種方法。12世紀時流行以《修士天梯》方式誦讀聖言,步驟包括誦讀(重覆閱讀一段聖經經文)、默想(反省經文對我們今日的意義)、祈禱(運用經文的話來祈禱)和默觀(靜候恩主讓主回應)。按照傳統,他們會以一本小簿紀錄每天感動他們的字句。日積月累,那本小簿將為最有助他們靈修操練的輔助物。

 

誦讀聖言可追溯至聖本篤於529年在意大利的12人修道院。修道院中設下眾多規條《聖本篤會規》,包括勸誡(紀律督導)、彼此服事、用餐秩序(食不言)、持物原則(每人持物數目均一)、照顧病弱、重視學習及睡眠、時間安排(一日七次禱告)、硬件建設(保持教會設備完善)、事主學校(設有培訓機會)。如此可見,靈修操練絕停留於個人讀經,乃係強調群體參與,在關係中互相督促,彼此提醒和服侍。

 

認識我們的聖典,在靈修操練中、在我們的信仰群體中,開放自己,經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