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恩之家對《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
於立法會被否決的公開聲明
基恩之家(Blessed Ministry Community Church, Hong Kong),香港第一間公開肯定性別少眾LGBTQIA2S+基督徒身份的基督教教會,亦是亞洲首間同志友善教會。2025年教會有約70位活躍教友,當中包括計劃結婚同志、已於海外結婚之同志、雙性戀、無性戀、跨性別、非二元性別人士、順性別異性戀的同志父母,以及長期支持平等家庭制度的異性戀信徒。我們執事會與同工會一致對草案遭否決表示深切遺憾與失望,我們認為此舉忽視法院裁決與基本人權,議員多以個人信仰與偏見取代政策討論,政府亦缺乏公共教育,導致社會誤解。 我們呼籲當局履行憲政責任,重啟制度改革,推動理性對話與反歧視教育,讓香港邁向公義與包容。並懇切建議政府繼續完善制度與相關法律,使每一段承諾彼此、共建家庭的關係都獲得合理、平等與實質的法律保障。
一、 我們對草案遭否決表示深切遺憾與失望
這項條例草案原意乃回應2023年終審法院於《岑子杰訴律政司司長》案中的裁決。法院判定政府未有提供同性伴侶關係的任何法律承認制度,構成違反《香港人權法案》第14條所保障的平等權利。因此,法院給予兩年寬限期,要求政府提出制度性補救措施。本草案原擬建立法律框架,承認在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關係,並提供如醫療決策、探病、身後事安排等基本保障。可惜即使此等基本權益亦未能通過審議,實屬令人遺憾與失望。
本草案雖不完善,其承認範圍有限、保障程度亦相當基本,但作為對法院命令的最低回應,仍具重要法律意義與社會象徵。如今被立法會否決,反映出本港在落實基本人權保障上的明顯不足、對少數群體的無視,也使政府可能陷於潛在違憲與制度真空的兩難邊緣,面對日益緊迫的憲政回應責任。這不僅是對性別少眾的失責,也是對法治精神的削弱。
我們深切關注:政府若不能於法院設定的限期內作出補救,將導致現行制度的違憲狀態即時生效,造成無制度承認框架的情況,可能引致政策執行上的混亂與法律挑戰。我們認為,否決草案的決定不具建設性,亦未有提出更周全、更進步的方案,實屬延誤改革、未能積極回應責任所需。
二、 我們不支持立法會議員對草案的否決立場
我們注意到,多數反對此條例草案的議員,其言論並非基於政策討論、法律邏輯或社會科學實證,而是基於個人宗教信仰、文化偏見、已固定的家庭價值觀或政治表態需求。這種將個人意識形態凌駕於公共政策與法律職責之上的做法,與立法會作為憲政制度一環的角色並不相稱。
更令人憂慮的是,有議員公開表示「凌駕立法的風險」、「當社會尚未形成主流共識…只會帶來社會撕裂」等言論,這實際上是對司法裁決正當性的質疑,甚至否定司法對基本權利的守護角色。這種言論可能削弱三權分立的互信基礎,也容易忽視法院保障弱勢權利的初衷。
我們認為,立法會議員在面對法院已確立之違憲裁決時,其責任並非辯論是否給予權利,而是如何落實制度安排。今日之辯論若仍停留於「是否支持同性關係」的層次,就是公然無視憲政責任,可能產生失職卸責或對制度的破壞的觀感,因這樣的討論層次,未能回應制度本身所面對的挑戰。
三、 我們指出此次辯論焦點嚴重錯置與立法職責的失守
根據9月10日的立法會會議紀錄,我們發現多數反對議員的發言集中於以下幾個主軸:
• 同性關係是否符合道德
• 傳統婚姻價值應否被「衝擊」
• 社會是否已準備好接受
• 個人信仰是否認可同性伴侶制度
以上議題雖具有社會討論價值,卻不應成為審議法律制度草案的主軸。立法審議應基於:是否能回應法院裁決、是否符合法治原則、是否能解決市民實際生活問題。
把制度設計討論轉化為道德審判,是對性別少眾群體的不尊重、羞辱或隱性微歧視,也顯示出制度功能的偏移。我們遺憾地指出,這次辯論並未充分討論條例草案的細節、內容、條文保障之實質,反而成為保守價值的過度文化化的辯論場域。本會亦曾提交詳細意見書含草案的細節,落實方向,詳見7月提交的意見書。
四、 政府未有推動有效的教育與公共對話,反對論述未有進步
自終審法院判決發佈後,本會期望特區政府透過民政事務局、平機會、教育局或相關機構,啟動一連串公共教育、公民對話、資訊普及計劃,為新制度落地鋪路、為社會釋除疑慮。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未見明確或系統性對話安排。
在社會教育真空下,反對聲音持續以「守護家庭價值」為由,誤導公眾認為草案等同同性婚姻、甚至會影響兒童教育、家庭結構等。這些陳述不但與事實不符,更將社會拉回到類似1991年同性戀非刑事化時的恐慌論述之中,甚至更為嚴重。
我們認為,若政府不主動建立知識基礎與社會理解,同性伴侶或國際接軌等制度將注定重蹈覆轍,更多種仲裁隨之而生。任何少數權利的保障,都必須伴隨文化轉化與反歧視工程,否則只能成為無根之木、無水之源。
五、 我們呼籲重新啟動公開、理性且以人為本的政策討論
面對草案被否決的現況,政府必須承擔憲政責任,立即重新啟動制度改革之進程。我們建議:
- 成立跨部門政策小組,制訂臨時本地同性伴侶登記制度方案;
- 推動全港性社會對話,包括宗教界、學術界、醫療法律機構等;
- 訂立清晰時間表與實施階段,配合法院10月限期;
- 檢討現行制度中所有有關伴侶認證、財產處置、醫療決策、遺產繼承、居住安排等政策,建立「同性伴侶」的認可機制。
- 制定過渡性指引, 制定一份跨部門臨時行政通告或實務操作守則,指引公營機構如何處理同性伴侶的醫療、房屋、探監、社會福利申請等個案。
- 司法機關主動頒布具約束力命令,按實況個案地逐一填補制度真空
- 法院可制定臨時法規,填補制度空白,並主導制度過渡安排。
我們強調,制度改革不能再拖延,否則將面臨司法介入日益增加、行政執行面臨挑戰、政府形象與合法性或受影響等一連串影響,而且影響深遠。
- 憲政真空與中央干預風險:政府若無法在限期內制定補救制度,可能引致中央機構以釋法或其他形式介入,削弱香港本地法律系統的自主性與普通法傳統,對「一國兩制」構成長遠損害。
- 集體訴訟與司法索償潮:大量同性伴侶或會在制度失效後,集體提出婚姻登記申請並於被拒後發起訴訟,要求精神損害賠償與制度性歧視的補救,對司法體系與公帑造成重大壓力。
- 官員責任問責機制啟動:如有高級官員或部門持續拒絕履行法院命令,或可啟動基本法下的法律責任與紀律程序,造成高層官員被問責或被解除職務的憲政危機。
- 前線機構行政混亂:在無清晰政策指引下,醫療、房屋、出入境、社福等機構將無法有效應對同性伴侶權益申請,造成日常行政癱瘓與不公平執行,令前線人員無所適從。
- 法院逐案干預制度空白:法院可能需於個別案件中作出具約束力的裁定如強制性命令,以補制度之不足。,要求部門承認同性伴侶權利,使法院在制度真空下承擔超出其本職之角色,對三權協作的平衡構成挑戰。
- 司法臨時制度出現:倘若制度真空持續,法院或需根據判例法及憲制權限,設立臨時性登記框架以保護基本權利,進一步擴大司法主導角色,顯示行政失能。
- 政府合法性與公信力危機:持續違憲不作為將嚴重損害政府於本地及國際社會中的法治形象,削弱其治理正當性,影響投資信心與社會凝聚。
六、 我們指出此次立法會辯論中常見的錯誤觀點與邏輯謬誤
我們堅信社會具有包容與對話的能力,以下是期望未來政策討論減少部分辯論中出現的典型邏輯謬誤與錯置觀點:
當前香港社會圍繞的討論,暴露出不少論述層面的混亂與邏輯謬誤。作為一個致力推動信仰與公共理性融合的信仰群體,基恩之家認為,若要讓政策辯論走向成熟與具建設性,社會必須正視部分辯論過程中流行的論述錯誤,並加以澄清,以促進真正基於法治、公義與人權的對話,減少未來重複論調。
首先,極多反對意見將同性伴侶登記制度錯誤地與「同性婚姻」劃上等號,認為一旦設立登記機制,即等同承認同性婚姻、必然衝擊傳統婚姻價值。然而這其實是一種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將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混為一談。
同性伴侶登記制度根本不涉及《婚姻條例》的修改,而是政府根據法院判決所作的最低程度制度(議會中描述的最低消費)補救,是憲政責任的履行,而非價值觀的推廣或文化上的革命。若將任何法律承認視為推廣,則同理可言,承認離婚,離婚後屬單身狀況也等同鼓勵離婚。這種邏輯顯然站不住腳。從神學角度來說,這種以恐懼為出發點的推論,恰恰違背了耶穌願意擁抱邊緣者、走近被社會排拒者的福音精神。我們相信,制度性承認,是出於關懷與正義,而非價值妥協。
再者,部分議員在辯論中明言以其基督信仰反對草案,表示婚姻只能是一男一女的神聖結合。這種表述混淆了個人信仰與公共治理之間的分界,我們理解有議員出於信仰堅持其立場,惟公共治理仍須以多元與中立為依歸,未能妥善劃分個人信仰與公共職責之界線。香港作為多元社會,其立法標準理應建基於憲政原則、法律責任與人權保障,而非特定宗教教義。若以單一信仰壟斷公權力,將造成對其他信仰、無宗教者,甚至不同解釋之宗教群體的壓迫。公共神學,即在公共領域中,探討信仰如何與法律、公義、人權等對話與共建社會的呼召從不是將信仰強加於社會,而是保障社會中每一個群體都能在尊重中生存。耶穌在福音書中所體現的,不是以權力壓人,而是透過愛與同理帶來轉化。信仰若真實,必不懼對話;若具力量,更無需操控制度。
另有議員以「社會未準備好」為由,主張不應急進立法,這種說法看似謙遜實則退縮,是訴諸無知與恐懼的雙重邏輯謬誤。社會的「準備」從非客觀量度,而是一種情緒想像。在制度改革歷史上,幾乎每一項進步措施(無論是女性投票權、取消奴隸制,或是性傾向非刑事化)都曾被以「未準備好」為由反對過。然而,法院在《岑子杰案》中已明確指出現行制度違憲,這不再是是否支持的問題,而是如何落實裁決的責任。推遲正義,等同否定正義。上主的時間不是只存在未來,而是當下,亦超越過去,正如耶穌不會因門徒未明白祂的計劃而延後走進耶路撒冷一樣,地域性公義從不等待「情緒想像中氣氛適合」才實踐。
更令人憂慮的是,反對者反覆以「守護家庭價值」為論述基礎,卻從未回應同志家庭的真實處境與倫理實踐。這是一種「偽善式訴求」即一種未能顧及多元家庭實況的片面論述,只見符號不見人,只守架構不問生命。事實上,家庭的核心從來不是形式,而是承諾、照顧與共擔,而不是結構。許多同志伴侶多年互相扶持,共同撫育孩童,照顧長輩,支援彼此的疾病與危機,這些難道不也是家庭價值的深層體現?聖經本身也展現家庭形式的多樣性,亞伯拉罕、雅各、大衛所組成的家庭均不符合今日一夫一妻之框架,更出現一夫多妻婚姻、利未婚姻其弟須娶嫂子、妾制度生育婚姻、戰俘婚姻、社經地位交易式婚姻,聖經中所呈現的婚姻不是單一制度,也非現代意義的「異性戀一夫一妻家庭」。耶穌與保羅談論婚姻時,更關注忠誠、照顧、合一、與愛的實踐,而非家庭結構的形式。從釋經學角度,我們應該回到婚姻的倫理核心即關係的誠信與尊嚴而非將某種形式絕對化的不可改變。甚至根據福音書記載耶穌本身也並非出生於「典型」的宗法家庭。若我們以現代價值強行反讀聖經,不但抹煞其歷史語境,更阻礙了今天對真正家庭價值的再理解。
在辯論過程中,有議員提到收到的意見書中「八成反對」,因此應尊重大多數民意而否決草案。這種說法雖出於對選民聲音的重視,但若我們深入理解民主制度的本質,便會發現這只是民主機制其中一個面向,而非其全部。
民主制度的精神,並不止於票數的多寡,更重要的是透過制度保障,讓社會中每一個人包括少數群體都能在公平中被聽見、在尊嚴中被對待。我們理解,任何政策都需要社會的接納與討論,但憲政設計的智慧,正是在於當「社會尚未完全理解某些群體」時,制度本身仍能成為他們的保障牆。若所有決定皆取決於眼前的輿論風向,那麼歷史上曾遭到壓迫的群體,如女性的教育機會、投票權、殘障人士的福利與社會建設、種族少數與宗教非主流異見者的需要,都可能無法在制度內取得保障與承認。
我們亦相信,議會不只是民意的反映,更是制度願景的建設性規劃者。立法會議員作為代議士,既承載選區民意的聲音,也肩負引導社會共同走向未來的責任。這不只是政治職能,更是一種信任市民委託他們,不單是為了反映現況,而是期望他們在考慮法理、公義與社會整體福祉後,作出具前瞻性的選擇。
從宗教信仰角度來看,耶穌的公共行動常常是與被忽略、被誤解的人同行,並非總是順應主流呼聲,完全服從羅馬所設立的稅務制度。衪的福音邀請我們超越大眾情緒,以愛與真理作為行動準則。若我們只以單一條件「多少人支持」來衡量正義,則很容易陷入功利與迎合的迷霧,而忘記了制度設計最初是為了保護那一些「即使眾人未必明白,也依然值得被尊重」的生命。
七、 神學反思:上主的公義並不選人,耶穌的擁抱無門檻
我們作為一所基督教信仰群體,堅信信仰的核心是愛與公義。耶穌基督在其事奉生涯中,從未因社會污名、道德審判而拒絕邊緣人,反而常與妓女、稅吏、被排拒者同行,挑戰不公義制度與宗教的虛偽。
今日的性別少眾群體,正如舊約當日因無故,無知,不理解而被棄置在城門外的長期病患者情況類同。社會因不了解而排斥,法律因未承認而加害,會堂教會因懼怕而沉默,繼而主動逐出城外。若我們視而不見、噤聲不語,正是違背福音的活見證。
我們重申:承認同志或性別少眾的制度保障,不是褻瀆信仰,而是活出信仰的真義。愛比制度更偉大,公義比禮祭或制度更長存。
八、我們的承諾與盼望:願香港邁向真正包容與公義的未來
無論制度如何延遲,基恩之家將繼續同行於性別少眾的生命之路。我們將透過教育、牧養、行動、信仰,促進轉化文化、撫平傷痕、推動法律變革,並為一個更公義、更包容、更誠實的香港而努力。
我們盼望未來:
- 政府能立即啟動替代框架的立法程序
- 啟動全港性反歧視教育計劃
- 結合教育局、社福界與宗教界,在中學、公務員、社工、醫護培訓等制度內推動反歧視與多元家庭教育,包括:
- 性別意識與法律認識
- 性別與社會建構
- 故事式教育與同理訓練
- 關顧同志老齡伴侶實況
- 跨性別者與伴侶實況
- 雙性人,雙性人嬰兒實況
- 設立專責人權監察委員會
- 成立「性別與家庭多元政策監察小組」,由平等機會委員會主持,邀請法律界、同志社群代表、宗教多元聲音參與,監督制度改革過程的合法性與人權保障方向,確保政策不再被政治偏見主導。
- 開設公共資訊平台與諮詢通道化解大眾恐懼與誤解,並提升政策認受性。
- 常見疑問澄清
- 公眾意見提交管道
- 恆常化社區對話地點與日期資訊
- 同志權益故事專區(去除妖魔化與誤解)
- 市民能擁抱彼此差異,不再讓恐懼主導社會論述
- 教會若能更新神學視角,重新審視其歷史與教義,便有機會成為醫治與接納的所在。歷史教訓提醒我們,若任由多數擁有話語權和投票權者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曾導致女性權利被漠視、奴隸制度被合理化等錯誤,教會今日更應以先知性的視野作出反省與回應。
- 開展政策影響評估進行「同性伴侶制度對社會、經濟、行政影響評估」,以實證數據消除對制度「帶來社會撕裂」的誤解,並作為政策落地依據。
- 香港能再次向世界證明:這是一個尊重人權、愛護公義的城市。
願上主,聖靈,耶穌基督與所有被否認、被邊緣、被傷害的群體同在。
2025年9月12日
基恩之家執事會及同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