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聖靈

題目:真理的聖靈
經課:約翰福音14:8-17 (25-27)(聖靈降臨日)
日期:June 9, 2019
地點:基恩之家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按著大公教會傳統,今主日是聖靈降臨日,而我今日引用的經文為大公教會傳統的三代經課的福音。

我們現代人去討論聖靈工作時都會講聖靈如何帶領教會復興、人數增加,又說聖靈恩賜、講方言、病得醫治及宣教等等。而今日的經文裡,「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工作,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得比這些更大」(約翰福音14:12)。於是許多靈恩派的弟兄姊妹就會好雀躍。

在四卷福音書裡面,談及聖靈的不多,只有路加福音及約翰福音,約翰福音所記載的聖靈沒有全何震懾動人的力量、刻骨銘心的異象、經驗與感覺,亦無任何神蹟奇事,事實上,約翰福音裡雖然有記載耶穌行神蹟,但神蹟這個字,只是一個記號,是需要指向榮耀上帝的,否則神蹟本身是沒有意義;甚至在約翰福音對神蹟評價是很低的。

約翰福音的聖靈傳統比較理性,是另一個保惠師,要指教門徒一切的事,讓他們想起耶穌對他們所說的話,並且帶領他們進入真理。

所以假如我們要討論約翰福音裡的聖靈的話,我們必須要放置在約翰福音的讀者,就是我們稱為這班約翰群體的處境來討論。

約翰福音13-17章也被稱為「告別講論」(Farewell Discourse),是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向祂的門徒的一番告別說話。在16章一開始耶穌安慰祂的門徒,安慰門徒什麼呢?「我已將這些事告訴你們,使你們不至於跌倒」(16:1),門徒為什麼要跌倒呢?跟著第2節就有交待,就是「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這正正反映約翰群體正在面對的困境。

我記得曾經提過約翰福音第9章記載有個生來就瞎眼的人,耶穌醫治了這瞎眼的人後,法利賽人不斷問這瞎子耶穌是誰,又要這個瞎子否認耶穌是從神而來,然後又也為難他的父母,他的父母這樣回答:「是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他已經是成人,你們問他吧,他自己會說。」然後約翰福音的作者加插一句說話:「他父母說這些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定,若有宣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這件事就是反映約翰群體所面對的境況。

大家要明白,約翰群體的社會處境與我們今日的社會處境很不同,其實我們今日已很少說要將人趕出教會,是信徒自己走,即使是有,東教會不去就去西教會,香港這麼多的教會,宗派,總有一間是適合你的,總有一間可以容納到你的。然而,約翰群體,或說是當時的猶太人的社會,沒有這麼多的教會,只得一個會堂,而猶太人的生活就是圍繞著會堂,會堂就是當時的人的宗教、經濟和社交的中心。每個城就只有一個會堂,所以說如果一個人被趕出會堂的話,就意味著他在這個城裡的宗教、經濟以及社交生活已經結束,甚至會被排斥。

我們知道約翰群體大部分人原是信奉猶太教的,後來相信了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而因此遭到猶太教的迫害。而約翰群體正面對以法利賽人為首的猶太教最嚴峻的迫害──誰親口承認耶穌,誰就要被「趕出會堂」。

所以當時有不少信耶穌的猶太人為求自保,不想截斷一切宗教、經濟及社交生活的連繫,不想被排擠,於是就做個匿名的基督徒(anonymous Christian):即是說他們心裏是相信耶穌,但口裏卻不敢承認;約翰福音第3章的尼哥底母(德慕)就是好可能是這些匿名基督徒了,他選擇在「夜間」來見耶穌,不敢光明正大地見耶穌。

所以約翰群體正正面對著一份身份的失落的焦慮,而這份身份失落亦意味著你會失去社會上一切地位,社交圈子,甚至是財富。就是這個時候,一個充滿危難的時候,約翰福音的告別講論記載耶穌勉勵祂的門徒,勉勵些什麼,就是「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或『進入』一切的真理」。

約翰福音用了一個字去形容聖靈,就是「保惠師」這字,這「保惠師」是什麼意思,好簡單來說是就是教師、輔導員、辯護律師,甚至好像一個導航器(GPS)。(駛車的人應該知道是什麼罷),在旁引導我們駛車。

引導是有很多種,有些引導好有操控性,有時我去餐廳,見到家長教小朋友做功課,不斷罵小朋友,要這樣做,要那樣做,這樣不妥、那樣不妥,那個小朋友感到厭煩湊起眉頭,也很有錯敗感,我坐在附近也感到很煩,心裡說,不如你做罷。

一個好的引導者,並不是要在旁指指點點,或者幫人解決問題,而是引導人發掘問題所在,甚至運用當時人自己內在有的資源去面對問題。

想起引導者,我就想起許多年前,一個暑假的尾聲,我往長洲一間天主教的退修中心靜修了幾天,那裡很靜,內裡的人如沒有必要,是不會交談,就算交談,都會很慢,很細聲,所以食飯時間只聽到碗碟、刀叉的聲。
在第二日的中午三時左右,我坐在辦公室大樓的大廳的一座沙發上,剛剛有一位女士要入營,一手拿著紙巾抹汗,另一隻手拿著一把紙扇在撥涼(當時是未有很細的流動風扇),我想她應該是想來退修的,於是她想進入辦公室報到的時候,就發現辦公室沒有人,只見這位女士很不耐煩,大吵「為什麼沒有人的」,剛剛那中心的廚師經過,對這位女士說,「不好意思,可能辦公室的職員出了去」,但這位女性仍然很噜嘈地說,「為何這個營地這麼難找,來到連冷氣都冇,怎樣辦退修中心」,於是這位廚師就很有耐性的說,「不如你先坐下,我倒一杯水給你,那職員很快就回來」。

這位廚師就在辦公室側間有個角落,角落有幾個水樽倒了一杯水如這女士,但這女士飲了一口之後,又說,這杯水很熱,要求要一杯冰水,但這位廚師說:「我們沒有冰水,不如你安靜地坐下,讓你條氣順一吓,然後再飲,那杯水不是那麼熱」。

當時,我在側面看著,廚師也見我看著,我突然好想飲水,所以我走到去辦公室側間角落的水樽倒一杯水飲,我就發現那些水一點也不熱,但為何那位女士會感到杯水是熱的呢?大家都明,不是杯水,是這位女士熱。過了不久,我在花園遇到這位廚師,我就跟他談起剛才這位女士,我就稱讚這這位廚師好有耐性,這位廚師就對我說,「修女經常跟我們講,每一個來這修院靜修的人,可能都帶著很多的淚水,甚至滿身的傷痕,所以他們會表現出很無禮,但在這個時候,他們更需要你有耐性地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處境」。

約翰群體所面對的問題是一個很有危難的處境,聖靈的工作並不是行一個神蹟、甚至施展權能去改變環境,而是要引導人想起聖經的說話,去面對生命的種種問題與挑戰。

今天我們的香港,也如約翰群體相近的困境,約翰群體大約寫於主前二世紀,在政治上正處逼迫都頗嚴竣,單靠激情是不夠的,冷靜與理性地等候聖靈的指引也許是今日所需要學習的。

我在牧養一間年青人教會,平日崇拜人數不多,是有禮儀的崇拜,但平日有查經及門徒訓練等,現今的年青人知識水平比從前高,所以每次查經都有很豐富的討論。有次有位肢體想請幾位弟兄姊妹來分享,這幾位正是大學生,正參與在學宣教,向伊斯蘭群體,於是約好某晚。

這晚我回到教會,如平日,弟兄姊妹很夜收工,買飯盒來食,一向都係一面查經一面食飯盒。這日,三位學生宣教士來到我們,他帶了個結他來,本想與我們先「敬拜」,但見我們部份人在食飯,就播一個 video 給我們看,才帶我們敬拜,他堅持要帶我們敬拜。

在整個敬拜唱詩的過程,帶領的三個大學生手舞足蹈,好投入、好 high,可是一向習慣禮儀敬拜我就好冷靜。而且在他們分享過程中,不單言語重覆,講來講去「三幅被」。後來我早走。他們在分享的困難,我就想,假如他們先對神學、社會環境有認識,很多問題根本不會發生。

事奉上帝,單有激情而忽略理性,只會有更大的破壞,求上主幫助我們,讓我們在聖靈降臨日, 認識很激情的聖靈時,也認識很理性的聖靈,誠心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