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傷人

文:ShirleyL

講員:Esther
經文:7:24-30

在今天的這段經文?,我們看到一個不太熟識的耶穌:當一個婦人來向他求助時,他竟以狗比喻這個婦人。這個無禮不敬的回應,叫人摸不著頭腦。婦人卻沒有被耶穌的無禮回應而氣餒,反倒聰明地回應「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最後耶穌不再為難,把鬼從婦人的女兒身上趕走。

為什麼耶穌要為難這婦人?十多年前,我曾就以「信心考驗」的角度去理解此經文,更作過講道,感動了不少人,包括自己,的心。但這個解讀卻完全沒有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一個很傳統很安全的解經方法,如果要形容當年的我,我會選擇「膠到無輪」。今天的我再回看這經文,發現當我們有勇氣去探求,我們可以得到新的亮光。

地理經濟背景

第一個提示,是在經文中提及的地點,推羅(亦譯作泰爾),位於加利利北部的沿海地區。舊約聖經和古代傳統內,推羅和西頓的經濟能力和驕傲廣為人知,舊約撒迦利亞書,就有此論述:「推羅爲自己建造了堡壘,堆積銀子,多如塵沙,積聚精金,多如街上的泥土」。(撒9:3)。歷史上我們知道,加利利這些鄉郊地方,是提供城市的糧倉,而推羅(泰爾)便是其中一個。在這個情況下,往往加利利的農民經常沒有足夠的糧食,而推羅卻可豐衣足食。猶太史家約瑟夫就在《駁亞皮安》記載,在公元66年的猶太人起義期間,推羅人曾大量地殺害猶太居民。在有了這個歷史和地埋背景後,我們可見這個婦人(推羅人)和耶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和張力。

經文內的另一提示,便是「床」這個字。從前的我一直以為這婦人是一個弱者,被丈夫離棄,得一個女兒相依為命。然而有學者卻認為這婦人非但不是弱者,更可能是「貧窮、鄉間的猶太鄰舍受苦的根源」。他們的理據是第30節,婦人女兒所躺的「床」。這字的原文是富有人家的「床」,不是窮苦人的「席墊」。聖經上更指名她是「希臘人」,也即是來自社會高階層,而說希臘話的,普遍最是受教育及社會上上層人仕。

愛恨分明,不再糾結

再者,狗在猶太人的社會內是被視為不潔的,狗是不可以進入人吃飯的地方,他們也沒有現代人鍾愛寵物的文化。從這個角度再看這段經文,耶穌其實真的有意對這婦人說一些侮辱性的說話,若放在今天的言語,就是如粗口般的言語了。

在現代文明社會的規範裡,禮貌、客氣、儀節是潛規則。我們說話都必須客套、有禮。但在世界某些地方,霸權壓迫下,不少人的聲音被窒息,有口不能言,古今皆然。受壓者既沒有平台,也沒有機會。他們沒有聲音,說了也沒有人聽。呼喊、呼叫,甚至咒罵是他們唯一能作的。在聖經中,我們也見不少這類作品,如137。在這些處境中,狗、蛇、豬等等「傷人之語」屢見不鮮,但他們真正言說的,是那欺騙、壓迫、剝削人的權勢。在今日的經文中,可以見到耶穌站在弱勢者一邊,與弱者一同呼喊。

但耶穌並沒有停留在這個對立上,他仍然看到婦人女兒的苦況和需要,他也願意伸手幫助,就正如馬可福音第一章耶穌見到痳瘋病人時一樣,「動了慈心」,行使神蹟。在馬可福音的記載內,耶穌並沒有如馬太福音記載般,稱讚這個婦人的信心,反而是幫助她後便打發她走。這可見馬可福音筆下的耶穌是一個愛恨分明的耶穌。

但願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也能將糾結分䦒。當人有需要的時候就幫助,但仍不失我們與弱者一同吶喊發聲的這一種堅持。